從2009年的16.46億噸,到2010年的18.68億噸,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仍在持續。
據了解,華東水泥市場已經過剩20%—30%,而在西南這一數據高達50%—60%。對此,有業內人士稱,未來中國的水泥企業應由目前的4000家縮減至300家,繼續淘汰落后產能才能走出當下困局。
據公開資料顯示,出現自2007年新型干法水泥的投資熱潮后,水泥產能持續數年狂飆,且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盡管2010年下半年,華東市場一度出現需求旺盛跡象,但專家認為這只是政府節能減排工作階段性地改變了行業的供求關系,但產能過剩、供大于求將是未來很長時期內華東市場的現實情況。
一方面水泥市場需求趨于飽和,但另一方面新的生產線持續上馬。據中國水泥協會的統計數據表明,僅在2010年,全國就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203條。另有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0年全國共有近4000億元水泥固定資產投資,兩年內共新增360余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在去年年底舉辦的長三角地區水泥市場高峰研討會上說,這新增的360條新型干法線將在2011年集中釋放,水泥行業面臨不小挑戰。
除淘汰落后產能的“利劍”外,水泥企業如今還面臨著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窘境。現在煤、電、運、資源價格的上漲和短缺對水泥企業造成的影響日益嚴重。以煤炭為例,目前供應給各家水泥公司的煤炭主要來自山西、山東等地,每噸售價約為900元,而在去年同期,每噸煤炭的價格只有700多元。在水泥行業中,煤電是水泥生產的主要原料成本,占到總成本的55%左右。目前石灰石有關稅費也大幅上升,石膏、礦渣等原材料價格也大幅上漲,企業的利潤空間趨窄。
如何讓水泥業的市場回歸良性?行業內人士表示,通過聯合重組的方式,可以提高產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十二五”期間水泥行業將繼續推動水泥企業聯合重組,加快結構調整,通過重組形成若干個全國性的產能過億噸的大型水泥集團,采取東部控制產能、中部適度發展、西部根據建設項目的差別政策。